close

在這段期間接觸的中國文學裡,我對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等道家想法的印象最深刻,而且也最為欣賞。


    在現實生活中,在學校課堂裡,我們都被鼓勵去追求實現自我(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『自私』)的夢想,我們都想成為最重要的人物,我們的價值觀多半以「人類」為本位,甚至很多宗教也都在宣揚——在上帝眼中,人類是多麼重要的角色,並被賦予多麼艱鉅的使命;所以呢,我們陷入這種錯誤的見解,變得更加自私自利、胸襟狹隘!


    我覺得,道家思想提升我們的精神視野,使我們的心靈呈現海闊天空的一面,並讓我們認知「道」、「天地萬物」(或說『自然』)的力量和奧秘。利己主義者太過重視自我,有時把自己的能力看得比實際還要大,如此一來,要是出了差錯,往往自責懊惱、怒氣沖沖,這只是作繭自縛罷了。


    但是「道」教導我們,要從世俗煩惱解脫出來,像水一般,成亦如是,敗亦如是;所謂「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」,當我們獲得稀世珍寶,反而因此滋生貪欲,阻礙了合乎自然的行為。


    然而另一方面,我認為道家思想有時也顯得相當矛盾,例如:「道可道、非常道」,似乎不太符合我們熟悉的邏輯;「大道廢,有仁義」,這讓我們面對道德準則,卻無所適從;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,令我們失去安全感,彷彿生命只是一種無意義的存在,在宇宙洪流裡生而死、死而生,反覆不已。


    道家挑戰常人對於「我」的概念與知見,讓我進一步思考:是否真有一種邏輯所無法解釋的「無名」,存在於上帝創造天地之前?其中,最具挑戰性的思考題目,就是「無」——完美的「無」到底是什麼?當我們命名所有萬物時,我們也限制了它。


「無」是無限制的,我目前就把這「天地之始」想像成「非物」(不是一種東西)、「非非物」(不是『不是一種東西』),是一個我無法想像、無法命名、卻真實存在的東西。


我最近在讀一本科幻小說,作者寫說宇宙裡可能有一種philoticpsionic的連接現象;反正是不能用古典物理科學來解釋的。宇宙裡的每一件「事物」都與「非事物」關係密切,它們互相牽動、彼此影響,可惜我們人類通常忽略這種關係,更遑論與它保持友善。作者想像這些連結還可能組成一個活的東西,真是有趣極了。


道家思想主張天、地、人之前的和諧與平衡,而與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合稱「三玄」的經典——《易經》,也談到平衡的觀念。道家說「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」,推論我們要免除憂患,就要避免太重視自我,「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」;進而以重視自我的心來重視天下之事,如果做到這個程度,就能把天下交給他,所以說「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,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」。


老子在第八十章,也分享了他心中的「理想國」——我們應過著較單純無欲的生活。我一度也同意這種想法,但我又有幾點不同的見解:


「一、我們是否能達到那樣的境界?現實世界本就有賢愚、貧富、善惡等二元現象,如果大家都擠向社會金字塔頂端,那低層的工作由誰來做呢?


「二、要是大家都主張無欲,那生產力過剩的問題如何解決?


「三、有些哲學家也叫我們像動物般活著就好,別追求潛能,別過度複雜化,但事實上,即使是動物也有進化的本能,更何況是人呢?『道』畢竟還是從『人』的觀念而來的,而這個世界的文明也是因人而來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母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