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現今世界中判斷事情的方式廣泛分為兩種:客觀及主觀。「主觀」是由自我意識及自身想法判斷事情的正負,然而這類的判斷方式總是充滿著感情及情緒的,那麼「客觀」呢?
「客觀」是被普世認為公正、公道、公平的方式,以賽車為例,誰先到終點線就是最快的。然而現實中真是那樣嗎?在心理學中有一門學問稱為「柏拉圖的三角對話」,這學問主要講述推論及爭執的真諦,在這學問中,「客觀」是不存在的,不具意義的,雖然在邏輯觀念中似乎是完美無暇的,但心理學對「客觀」是不以為然的。柏拉圖三角對話中的觀點認為世上有對及錯,例如:杯中不存在水,但水卻可以存在於杯中,那杯中到底有沒有水?這種矛盾抽象的理念卻推翻了客觀。世上有對及錯,但沒有「有」及「無」,若「有」、「無」無差別,那麼就不會有對及錯,然而人們卻認同有對及錯,如此一來,對及錯又是什麼?這樣看來,不就沒有絕對的客觀嗎?
絕對的客觀真相充斥著「有、無」及「對、錯」的概念,然而這種觀念又合乎邏輯的標準,但在心理學中似乎就是有這種不存在、不會出現的理論,那麼「客觀」就是合乎邏輯的理想卻不合乎心理學的邏輯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